通用头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首页>>患者服务>>新技术新业务
肿瘤患者的福音: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新技术开展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5年7月4日,玉溪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静脉治疗团队成功开展隧道式PICC置管新技术,该技术的开展标志着医院在静脉血管通路技术领域取得了又一新的突破,它不仅为需要中长期输液治疗,尤其是肿瘤化疗的患者,构建一条更加安全、舒适、可靠的“生命通道”。

患者李先生,今年74岁,因肺恶性肿瘤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治疗,需要长期置管进行治疗。考虑到李先生PICC预穿刺区域血管条件较差,传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较高,肿瘤中心护士长周廷艳为李先生进行了隧道式PICC置入。置管过程顺利,经严密观察和随访,李先生带管期间无导管脱出、血栓形成、穿刺点出血及皮下淤血等并发症,提高带管舒适度及带管依从性,进一步满足全周期的治疗需求。

和李先生一样,许多患者受惠于技术突破带来的舒适医疗体验,目前医院已成功开展一针式隧道PICC置管20余例,二针式隧道PICC置管4例。

图片1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肿瘤患者输注化疗药物、营养支持的重要方式。与传统PICC技术相比,“隧道式PICC”(Tunneled PICC, T-PICC)置管术是通过在皮下建立一条隧道,将血管穿刺点与体外导管出口位置进行物理分离,优化了穿刺点、导管的出口位置、导管的固定方式,以及在体内的走行路径,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的安全性。

TPICC置管技术相比传统PICC技术更为复杂,涉及穿刺血管、建立皮下隧道和导管出口等多个步骤。这不仅增加了操作难度,也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重优势:

1.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该技术能有效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穿刺点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2.提高置管成功率与留置时间:该技术通过优化导管出口位置和建立皮下隧道,提升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3.扩展适应症范围:TPICC置管不仅适用于上肢静脉,还可用于下肢静脉,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如上腔静脉压迫)提供替代方案。

4.提升患者舒适度与护理满意度:通过避开易受潮、多汗或活动受限的部位,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5.推动技术进步与规范发展:与超声引导、心电定位等技术的结合应用,隧道式PICC置管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进一步提升,为临床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片2

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既是医院紧盯医疗技术前沿、持续突破技术壁垒的有力证明,更是对“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深度践行。它不只是一次医疗技术的革新升级,更承载着对患者的细致关怀——从患者治疗中的实际困境出发,精准解决了治疗周期长、流程繁琐、康复顾虑多等痛点,让原本漫长的治疗之路,因这份技术与人文的双重保障,多了一份安心,添了一份便捷。

肿瘤中心

文/周廷艳  图/高永丽

编辑:王一婷
关闭
通用底部--玉溪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