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疾病的大家族里,白内障是一位“知名反派”。它悄无声息地侵袭晶状体,让清晰的世界变得朦胧浑浊。尤其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却常因认知不足而被忽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白内障的神秘面纱,聊聊关于它的那些事儿。
一、白内障是怎么“搞破坏”的?
眼睛里的晶状体,原本像透明的“小透镜”,能将光线精准聚焦到视网膜,让我们看清世界。但随着年龄增长,或受外伤、疾病、不良生活习惯影响,晶状体里的蛋白质会逐渐变性、凝结,变得浑浊——这就是白内障!简单说,晶状体从“透明玻璃”变成了“毛玻璃”,光线受阻,视物自然模糊。
二、哪些人容易被白内障盯上?
老年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50岁后晶状体开始老化,60-80岁人群患病率超70%,是老年视力杀手的主力军。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持续“腐蚀”晶状体,加速浑浊。糖尿病病程越长,白内障发病往往越早、越严重。
长期暴晒者:紫外线“轰炸”损伤晶状体。户外工作者(如农民、建筑工人)及爱晒太阳却不防护的人,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用眼过度、吸烟酗酒者:长期眼疲劳、烟酒刺激,会损伤晶状体代谢,让白内障提前找上门。
三、白内障的“信号”别忽视
渐进性视力下降最典型:视物逐渐模糊,如隔层雾,从看不清远处,发展到看书、看手机都费劲。
假信号,“老花眼”突然变好?晶状体膨胀可能暂时提升近视力,别误以为是“返老还童”,这常是白内障在作祟。
色彩变淡、畏光:视物发灰发暗,遇强光(如阳光、车灯)特别刺眼,甚至不敢睁眼。
重影、眩光:视物成双,夜晚看灯光出现“光晕”,影响走路、开车安全。
四、得了白内障,能拖吗?
不少人觉得“不痛不痒,晚点治没事”,这想法大错特错!白内障越拖后果越严重:
早期:即影响生活质量——看不清路易摔跤、做饭分不清调料……
晚期:晶状体变硬如石,手术难度剧增,还可能引发青光眼(眼压急剧升高,导致剧烈眼痛、头痛,甚至失明)。
划重点:只要视力下降影响生活,就该尽早治疗!别等“熟了”再手术,现代医学早已告别“成熟期”的限制。
白内障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别让“看不清”偷走晚年的精彩——及时筛查、科学治疗、清晰世界,值得主动守护!
如果身边有老人视物模糊,别犹豫,带他去眼科查一查,白内障早治早轻松。
眼科/孔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