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案例:
李阿姨退休后体检发现25羟维生素D水平为45nmol/L(提示维生素D不足)。就诊时,内分泌科医生为她开具了维生素D滴剂进行补充。然而,李阿姨感到困惑:她的同事推荐使用“骨化三醇”,认为它是活性维生素D,效果更好。为什么医生却建议使用“普通维生素D滴剂”呢?
李阿姨的困惑很常见。许多患者在补充维生素D时都会遇到类似疑问。由于对维生素D代谢机制了解不充分,部分患者甚至医务人员也容易走入误区。
那么,什么是维生素D?市面上维生素D制剂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如何科学补充?何时补充?补充多少量?今天的科普课堂将逐步解答这些疑惑,帮助大家科学认识并补充维生素D。
(一)维生素D的重要性:身体的“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关键“搬运工”。没有它,钙难以进入骨骼。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甚至骨折风险增加。老年人因皮肤合成能力下降且日晒减少,风险尤其高。
此外,维生素D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现有研究表明,它可能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风险、减少呼吸道感染等。
小结:维生素D是维护骨骼健康、调节免疫功能的“阳光维生素”。但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
(二)区分普通维生素D与活性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分为“普通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了解它们的区别至关重要。
人体内普通维生素D的来源:
自身合成:皮肤中的胆固醇在阳光(紫外线B)照射下,经过一系列代谢,最终转化为维生素D3。
食物来源:
植物性:如经紫外线照射的蘑菇、强化谷物,主要提供维生素D2。
动物性:如蛋黄、动物肝脏、沙丁鱼、三文鱼、牛奶等,主要提供维生素D3。
普通维生素D如何转化为活性维生素D?
人体摄入的普通维生素D(D2或D3)后:
首先在肝脏转化为25羟维生素D(这是血液中维生素D储存的主要形式,也是临床检测维生素D水平的标准指标)。
然后,25羟维生素D在肾脏进一步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1,25-(OH)₂D),这才是真正发挥生物学作用的活性维生素D。
体检报告中的“25羟维生素D”反映的是体内维生素D的储备状况,并非直接发挥作用的活性形式。
(三)如何科学补充维生素D?
科学日晒:自然的“光合作用”
日晒是获取维生素D的有效方式,但需掌握正确方法,避免无效或晒伤:
选时段:最佳时段是上午10点前和下午3点后。此时紫外线B较充足,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避开正午(如11点至14点)强紫外线,减少晒伤和皮肤癌风险。
选部位:最佳是暴露四肢和背部(约占体表面积的40%)。涂抹SPF15以上的防晒霜会阻挡约90%的维生素D合成。普通玻璃窗会过滤掉大部分紫外线B,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效果甚微。
控时长:建议采用“少食多餐”式日晒。四肢暴露10~30分钟(肤色深者需更长时间),每周2~3次即可帮助维持维生素D水平,无需每日长时间暴晒。
选择维生素D制剂:遵医嘱是关键
优选普通维生素D(D2或D3)滴剂/胶囊:性价比高,安全性好。
适合人群:
肝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或儿童。
用于常规预防或治疗轻度维生素D缺乏(如日晒不足者、孕妇)。
作为骨质疏松症的基础治疗(需联合钙剂)。
建议:每日小剂量(如八百至两千国际单位)补充更为安全。
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这是处方药,需医生严格评估适应症并警惕高钙风险。适合人群:
肾功能不全或透析患者(肾脏转化能力受损)。
严重肝病或存在吸收障碍的患者(如肠切除术后、克罗恩病)。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
注意: 通常以小剂量起始(如骨化三醇0.25-0.5微克/天),避免单次大剂量,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
参考权威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8年发布的《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明确指出:
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推荐使用普通维生素D2或D3制剂。不推荐常规使用单次超大剂量补充方案,也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来纠正单纯的维生素D缺乏。
对于所有维生素D缺乏的成年人,建议采用维生素D2或D3每天6000国际单位或每周50000国际单位,持续8周,以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达到30 ng/ml(75 nmol/L)以上。达标后,改用每天1500至2000国际单位维持治疗。
总结:
维生素D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基石。对于绝大多数肝肾功能正常的维生素D缺乏人群,普通维生素D(D2或D3)是首选且安全的补充方式。活性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是处方药,有严格的适应症(主要针对肝肾转化功能障碍的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需警惕高钙风险。切勿自行选择活性维生素D替代普通维生素D用于常规补充。补充期间定期复查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结果调整方案是最科学的做法。
内分泌代谢科/周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