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怎么办?中医视角下的调经之道
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经历过的困扰。月经作为女性生殖健康的“信号灯”,其规律性至关重要。当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出现异常时,往往提示身体内部需要关注。
中医如何理解月经?
中医认为,月经是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现象,犹如月之盈亏、潮之涨落,规律而有信,故有“月事”“月水”“月信”之称。
中医理论中,月经不调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冲任二脉损伤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阐述了女子生长发育与月经的关系:肾藏精,主生殖,是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脾统血,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二脉,导致胞宫藏泄失衡,便会引发月经紊乱。
中医调经的特色:周期调理
中医调经的核心优势在于注重顺应月经周期的自然规律。中医将一个月经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调理重点:
行经期:子宫内膜脱落,经血排出。此期胞宫由藏转泄,调理宜活血行气,顺应经血下行之势。
经后期:经血排出后,血海空虚,胞宫开始修复蓄积,呈现“阴长”状态。调理应以补肾益阴养血为主,滋养胞宫。
经间期(排卵期):阴血渐盛至顶点,面临“重阴转阳”的变化。调理宜平补阴阳,佐以理气活血,促进卵泡排卵及黄体发育。
经前期:阳气渐生并趋旺盛,血海充盈待溢。此期为月经来潮做准备。
中医调经遵循“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原则,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自然消长变化进行针对性干预。
当您遇到月经问题时:
若出现月经推迟、提前、量少、量多或淋漓不尽等情况,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和周期调理,有助于恢复月经的正常节律。
医师介绍:
杨娅青,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玉溪市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针灸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委员。擅长中医四诊辨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性疾病、更年期综合征、产后子宫复旧不良、孕前调理、感冒、咳嗽、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肿瘤放化疗不良反应、失眠、结节类疾病、颈椎腰腿疼痛、亚健康调理、小儿厌食、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三、四、日全天
中医科/杨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