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今天,中医科医生带你了解端午民俗与中医的养生防病的关联。
端午节的由来
对于端午节的传说,现流传最广的就是纪念屈原说。但其实早在西汉《大戴礼记》传《夏小正》中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的叙述,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中也有“浴兰汤兮沐芳”的描述,可见西汉记载的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早于屈原。端午虽不起源于屈原,但屈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世人,经过岁月的沉淀,丰富了端午的文化内涵。
古代端午节的原始意义是辟邪、清洁、防疫
端午正值农历五月仲夏,气温上升,蛇虫繁殖、活动频繁 ,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五毒并出”,疾病瘟疫容易流行,故将农历五月称为“恶月”“毒月”,更将五月重五之日看成“毒月恶日”。因此,古人选定五月初五之日来开展卫生防疫活动以辟邪清洁、保护健康,端午也成了传承千年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贴五毒图、采百药、洗药浴、挂艾草、悬菖蒲、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佩戴彩丝香囊。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原始意义就是辟邪、清洁、防疫,同时也蕴含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传承古老民俗,清洁避秽过端午
1.蓄兰沐浴,净身避秽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因此古代端午节又称“浴兰节”,这与端午洗药浴的习俗有关。兰不指兰花,而是指菊科的佩兰,其芳香清新,煎水沐浴寓意洗除晦气、祛病健体。现在民间多用艾草、菖蒲、忍冬藤、野菊花、桉树叶、野薄荷、桑叶等煎水洗浴,不仅能清洁身体、放松身心,还能疏风清热、活血消肿、祛湿止痒,于是有了“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的谚语。
2.悬挂艾蒲,洁净空气
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流传最广的习俗之一。自古以来,艾草就是招福驱邪的神草,《荆楚岁时记》中也提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炙病,勘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而菖蒲又叫“水剑草”,形似钟馗的宝剑,故有斩妖驱邪之意。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这两种药材气味芳香,可驱除蚊虫蝇蚁、净化环境,具有辟邪驱疫、驱蛊制毒的功效,可以保护人体免受蚊虫侵扰、提神醒脑,有助于预防疾病的传播。
3.系五色丝,以镇五毒
五月仲夏,毒虫出没,故民间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古人将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以五色丝象征五龙,镇压五毒,故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4. 佩戴香囊,预防疾病
佩戴香囊的习俗是从系五色丝衍生而来的,古人喜戴香囊、荷包,并可作为信物相送,端午香囊多装入雄黄来表达祛邪避毒的意义。现代的香囊除雄黄外,还常装入白芷、苍术、川芎、甘松、藁本、菖蒲等一些芳香的中药材来增强祛毒防疫的功效。
5.吃粽子,开胃健脾
说到端午节的饮食习俗,大家第一想到的应该就是吃粽子。不管南北,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糯米,性甘、平,能温暖脾胃,补中益气,而粽叶则有清热除烦和胃宁神的功效。同时现代粽子的配料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均具有补血安神、清热排毒祛湿的功效,火腿、蛋黄、鲜肉等又富含营养。此外,夏季气候炎热,宜顾护中焦脾胃之气。因此吃粽子不仅是习俗,还符合时令养生的规律。
6.龙舟竞技,增强体质
端午正值仲夏,天气闷热,易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烦躁抑郁、心悸胸闷等不适,情志不遂又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夏季养生除了健脾和胃以外,还应调畅气血。而赛龙舟则是一项全身性的体育运动,拉伸舒展,使气血运行,经络畅通。可见赛龙舟的目的亦是强身防病。
端午之际,沐浴以净身避秽,挂艾蒲、戴香囊以芳香避秽,系五色丝以镇五毒,吃粽子以食补养生,划龙舟以增强体质抗御病邪。由此可见,端午的民俗实则是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防病保健体系,亦可从中参悟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医科/张晓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