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首页>>科室导航>>医技科室>>介入医学科>>业务特色
玉医:脑保护装置首次运用于介入手术 为患者安全再添保障
发布时间:2020-05-29

近日,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脑保护装置在心内科实行的左心耳封堵术中首次运用,使得介入手术开展时又多了一重“保障”。

50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脑保护装置是采用一个漏斗形的可收发滤器,滤器通过一条极细的导丝送至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呈伞状打开后再行动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血液可自由通过滤器,但脱落的斑块和血栓则被留在滤器中,并在回收时被带出体外。

在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并发症大大降低。据相关报道,行颈动脉介入治疗时斑块或血栓的脱落率几乎100%,只是多数患者因斑块小,造成的梗塞小,症状不明显,但对于那些脱落斑块较大的患者,脑保护装置将大大提高颈动脉支架术的安全性。

据悉,由于本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属于左心耳内存在血栓的患者,脑保护装置的使用,可以防止术中血栓发生脱落,造成脑梗塞或者体循环梗塞,为手术安全提供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保障,这也是玉溪市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一个前进标志。

介入医学史上的大事记:

最早,古埃及人用芦苇管导尿。

1929年Forssemann插入导管至自己的右心房。他是全球十大以自身做试验的医生之一,为日后介入发展开创崭新途径,经历30年的考验,终于在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

1953年瑞典放射医师Seldinger发明介入动脉穿刺法,成为今日介入的基本技术。

1964年,美国介入医学家Dotter施行首例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下肢血管成形术),开启了现代介入放射学之门。被称为现代介入放射学之父和“管道工”。

1974年 美国介入医学家Gruentzig在自己的厨房里发明出了球囊导管,有效地治疗狭窄性疾病,接着掀起了“球囊热”。此后各类介入器材层出不穷,介入医学得到快速发展。

1976年,美国旧金山加利福亚大学的Alexander Margulis意识到放射学范畴内的一种新的专业学科分支正在形成,当时在AJR 杂志上称为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介入诊断放射学),首次提出Interventional一词,介入医学正式确立。(介入医学科 刘靖欣)

编辑:李海燕
关闭
通用底部--玉溪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