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故事】呼吸内科为贫困患者献爱心:6400元捐款让爱延续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医学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既神圣,又质朴。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是沉甸甸的6个字!
6月11日,一名46岁的女性患者因咳嗽、喘息、间断发热入住呼吸内科监护室,在询问中得知,患者丈夫多年前因外伤失去劳动能力并欠下4万多块外债,女儿在念初中,家中大部分收入都在供女儿读书,生活非常艰辛,这个勤劳能干的妇女在丈夫外伤后就用瘦弱的肩头扛起了养家的重担。为了省钱,她在生病的初期并没有第一时间到医院进行治疗,仍然拖着病体干农活,直到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支撑不住了才来到我们医院。
患者入住呼吸内科后,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都非常重视对患者的救治工作,采取了必要的抢救治疗措施,经过检查和多科室会诊后,考虑为急性间质性肺炎,此病进展迅速,病情凶险,以出现呼吸衰竭持续恶化为表现特征。
虽经全科力量积极抢救治疗,患者肺部病灶却在持续进展,呼吸衰竭持续恶化,换气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由于经济困难,患者家属拒绝了转入上级医院救治的建议,决定于6月16日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透过这名质朴的妇女的眼睛,我们看到她多么渴望康复,渴望还能照顾这个家,渴望看见女儿长大成人,渴望和丈夫一起终老。在离开医院时,她年幼的女儿紧紧抱着躺在床上的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妈妈,你要坚强你一定要坚强,都会好的”,那一刻仿佛她一松手,她的妈妈就会永远离她而去,使人不禁潸然泪下,心也跟着疼痛起来。
事后得知,就在出院回家的第二天中午,这位母亲闭上了她的眼睛,永远地离开了她爱的家人。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新技术和新药物涌现得频率有多快,人类仍旧没有完全从疾病的痛苦甚至是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作为医务工作者,经历了太多了生离死别,但这名妇女的眼神和她女儿病床旁撕心裂肺的哭喊时隔多日仍历历在目、言犹在耳。我们没能治愈这名患者,但我们可以去安慰、去帮助。我们的内心在召唤,要去帮助患者家属撑起这个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家,要让她未成年的女儿感受到这个社会的爱,健康快乐成长。于是全科人员开始了自发进行爱心捐款。科室职工家属、住院患者听闻后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截止7月6日,共计捐款6400元,科主任张继华亲自将爱心捐款交到患者家属手中。同时,我们将继续努力,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号召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点亮孩子的希望,照亮她未来的路。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如果能治愈,那就努力去治愈我的患者;如果治愈不了,那就尽力缓解病情、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什么都不能做,那也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一直在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尽力帮助他们!(呼吸内科 杨冬妮)